从我家乡的变化
看改革开放40年
(潍坊学院 陈传国)
我的家乡在临朐县五井镇水泉村。水泉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东山坡上,村庄东面和北面是几座平均海拔470米左右的青石山,连绵不断,青石山涧常年泉水潺潺,植被茂密,松柏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连接庄南面的是高低起伏的丘陵,种植着山楂树、枣树、桃树、柿子树、核桃树各种各样山果树;村庄下面是一条山泉水汇聚而成的常年经久不息的小河。全村有103户人家,约420口人。
40年前,由于未封山造林,一到每年的汛期,山洪爆发从山上直流而下,把田地冲垮,果树冲倒;自从响应国家封山造林的号召,山上栽种满了松柏树、及各种林木,林场禁止放牧,改变了穷山恶水面貌,过去的穷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由于山上的植被茂密,拦截了洪水,农民庄家和果树年年丰收,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佰元收入,逐年发展到现在年人均支配收入3800多元,老百姓过着平安吉祥的日子。
改革开放前,乡镇叫公社,乡村叫大队,下分生产小队。那个时候,农民凭工分和攒土肥挣口粮,生产队留足上交的公粮后,按各家劳力挣得工分再分配粮食,由于靠天吃饭,遇上干旱年,庄家欠收,一年下来,上缴公粮后,分配的粮食靠掺野菜吃还不够,由于现金收入少的可怜,一年难得吃上几次有猪肉的饭菜。记得1970年,小麦欠收,纳完公粮后,我家只分了15斤麦子,大年初一全家是窝窝头就饺子过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细细数来主要有:
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极大的焕发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民在承包土地上辛勤耕耘,从粮食不够吃到有余粮,随着家庭副业的扩大发展,山果的丰收,逐步解决了温饱。过去常年吃的是窝头咸菜,一年难得吃上几次白面猪肉水饺。进入新世纪,由过去能吃得上、吃得饱到现在的吃营养、吃的健康,由过去能穿的暖、穿整齐的黑、灰、蓝、白的单一色调的大众化到现在的丰富多彩、舒适大方的个性化。
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现在村里的乡亲们种着30年合同不变得土地,农闲时还可以到城里打打工,管理一下山上的果树,遇上好年景,单就山果一项每户平均收入4500元,一年下来,家家卖余粮,户户有存款。村里半数人家有了小轿车,80%农户有三轮农用车、或是电动三轮车,日子越过越富裕。
农民的住房有了极大改善。以前农村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和石头、木头建筑而成的,如今是村里统一规划的砖瓦房,个别有小楼房。过去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的现象不复存在,人均住房面积从五、六平方米变成近三十平方米。屋内全部进行了装修,席梦思床、软沙发、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土暖气等样样齐全。
村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现在村里的中老年人都加入了农村医疗合作社,小病不出村,大病住院治病报销一半,极大地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农村的道路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俗话说“想致富,先通路”,以前的农村几乎都是泥土路,每每遇到下雨的季节,道路就变得沟壑纵横,让人以及车子难以行走。现在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村庄的道路都经过水泥硬化,硬化路不但通到了自己的大门口,还一直通到了半山腰所种的农田旁。农民上山种地开着三轮农用车,有的开着面包车,莊家的收种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同时,道路设施的改变,也为观光旅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40年。40年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看成就,想变化,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我们在乐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过着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时候,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感谢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