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贡献

                          王学坚

          201811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这天,法国政府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隆重仪式,纪念一战停战百周年。有七十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纪念仪式。我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应邀代表中方参加纪念仪式与相关活动。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了纪念仪式。纪念仪式既隆重庄严,又自然朴实。仪式活动的主题是企盼和平,反对战争,吸取一战的惨痛教训,不要让战争的悲剧重演。在纪念仪式中有一项内容,是八名中学生诵读参加一战的士兵和劳工所写的战争记述和证言。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有一位华裔女孩用中文诵读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所写的一战停战那天的日记。参加纪念仪式的所有人包括七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聆听了这位中国劳工的日记。这是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的声音首次在如此隆重的国际会议场合亮相,是中国劳工在一战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公开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是由当时的德国挑起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血战了四年多时间,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战争造成了重大的牺牲和破坏,这是一场人类史上的空前灾难。
1916年,英、法军队在一战中伤亡惨重,原来的后备和战勤部队不得不调往前线参加战斗,后勤服务和供应人员严重不足,英法政府便想从中国招募劳工为战争服务。他们通过在中国的教会组织,主要在山东等地用“骗征”方式招募“契约华工”。他们声称劳工主要是到欧洲、非洲垦荒干农活修铁路等。被招募者每月工资是现大洋12元,另外教会还要补贴10元(当时10元能买1000多斤高粱)。一时间,山东各地都有不少农民闻讯应招。到19172月,山东第一批华工大约2500余人,到威海集合,取道香港、新加坡、渡印度洋,经非洲到达欧洲后,才知道是为欧战募集到战场上去当劳工的。
  这批劳工在欧洲战场服务半年之后,1917814日,中国北洋政府宣布正式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及其盟国宣战,并提出“以役代兵”、派劳工去欧洲战场服务。英法等国继续在山东等地招募华工,在山东的潍县、济南、周村设点,在潍县法国政府在坊子设立了“侨工事务局”。不久,大批被招华工再次集合到威海途径太平洋、美国、加拿大,于1917年冬季到达了欧洲的法国“西部战场”。路途当中,因乘坐的是货船,各方面条件很差,病死的人不少。
  据资料统计,先后到欧洲一战战场服务的华工有13万多人。英、法政府将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总称为“华工军团”,列入英、法联军的军事序列。他们为便于辨认,给所有华工都编了号,平时直接叫他们的号码。
  中国劳工总的任务就是为战争服务。具体工作有运送弹药、输送物资、埋葬尸体、救护伤员、修筑铁路、架设桥梁,以及挖战壕修工事等,工作任务繁重,每日劳动时间很长。环境条件恶劣,生活没有规律。而且他们还冒着很大的生命危险,经常要躲避敌军飞机的轰炸,有些人就是死在轰炸炮火之中。他们勤劳朴实,吃苦能干,严守军纪,服从命令。投入工作之前,他们都受过短时间的军事训练、工兵业务训练和码头装卸搬运训练等,可以说是不是战士的战士,不是士兵的士兵。战争打到哪里,他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他们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
  中国劳工的物质生活也很差,经常吃不饱饭,有位劳工回忆说,他们25个人分吃半桶饭食。身上破衣滥衫像叫花子。生病受伤也缺医少药。他们远离家园,经常思念家乡和亲人,他们在苦难中煎熬,在饥饿痛苦中挣扎。在两三年的战勤服务时间里,13万多的华工死亡了三万多人。他们为协约国在一战中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当年的13万多华工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山东人,山东人中潍县人不少。当时潍县各乡、镇有大批农民报名应募。寒亭、郭官庄、虞河、大考家等村,应招农民踊跃,仅大考家一个不大的村庄,一次即募招了40名。
19181111日,德国投降,协约国获胜,一战结束。19196月,华工集团逐渐传开了“华工完成任务,准备分批回国”的消息。经过短期休整,华工各营陆续开赴纽约卡斯集合待命,英国当局宣布除留下一些自愿看守华工坟墓者外,其余全部返华。在法国的华工,有一少部分留法定居而成为侨民。
  据潍县人回忆,潍县大考家40名华工去法国以后,其家属按月到坊子劳工局领取10元现大洋工资。其中,考宗柴等二人因工作辛劳和水土不服病死在法国,其余王枚、张延瑞、丁连升等38人,都在战后取道大西洋,经美国渡太平洋过日本、朝鲜至青岛回到了家乡。回家时他们佩戴着欧战协约国颁发的胜利纪念章。华工们回到家后,自己出钱立了石碑,上面刻了参战华工的姓名以留传后世子孙。